近期,鄭棉CF2305主力合約盤面價格持續在14000-14500元/噸震蕩盤整,多空雙方陷入短暫的僵持膠著狀態(多頭表現偏強)。新疆監管庫“雙28/雙29”機采棉公重一口價集中在14300-14500元/噸,河南、山東、江蘇等內地庫“雙28/雙29”公重一口價則穩定在15200-15400元/噸,疆內外價差維持在800-1000元/噸。
從調查來看,1月份以來新疆棉“一口價”與“基差點價”的實際成交已相差不大,但考慮到財務、倉儲、交割等成本支出,CF2305合約價格與疆內棉花現貨銷售價格仍呈明顯“倒掛”,加上部分貿易商、期現公司基差制訂的偏低,新疆棉花加工企業仍傾向于一口價銷售。
盡管近日棉花期現價格上漲減緩,但棉紗出口價、輕紡市場報價卻漲聲不斷,一些棉紡廠OE紗、環錠紡普梳/精梳紗調漲幅度達到300-500元/噸,并且對于老客戶或者大單客戶的優惠幅度也減少甚至取消。隨著12月下旬沿海地區織布企業、印染廠減停產比例逐漸上升,放假增多,棉紗實際成交量較12月份不斷回落,為何棉紗報價寧肯“空漲”也要挺價上漲呢?
筆者分析主要有如下幾個因素:一是鄭棉紗與鄭棉相比上漲滯后性突出。12月份以來,CF2305合約價格從12905元/噸漲至14445元/噸,上調1540點,而棉紗報漲幅度普遍在1000元/噸以下;二是紡企經過11月和12月份集中去庫存后,棉紗累庫率比較低,多在“警戒線”以下,有挺價的底氣;三是2022年四季度以來,大部分規格普梳和精梳紗處于產銷“倒掛”或沒有利潤的狀態,需要修復上下游價格關系;四是紡企對春節后的棉紗市場普遍看好。除疫情管控解除外,下游織布廠、貿易商棉紗庫存整體偏低及內外棉紗“倒掛”幅度仍對國產棉紗有較大支撐。